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GP04 YANG FAN
前期準備
GP04前期準備階段,我曾經一度作為劇本的第二編劇工作,目的就是以一個較客觀的角度去完善和修補故事,保證故事的整體性,當然,我也有自己想要在故事里表達的核心主體,既是一個人為了一些東西而放棄了另一些東西,當他得到自己追求的東西后,卻反而不知道什麽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過最後,導演所想要陳述的內容要更豐富一些,所以他選擇放棄一個連續性強的故事性表述,而是採用章節式的結構來呈現數個不同的場景,以表現自己對眾多事物的看法。因此,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既是攝影,美術,佈景,音樂等形式化的部份將非常重要,這是一部形式化的表達多過傳統敘事表達的電影。
而攝影在前期遇到的問題,最大的,也困擾最久的是選用什麽格式拍攝的問題。因為資金的原因,我們沒有辦法全部採用最理想的super 16mm拍攝,但得益于章節式不同夢境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每一場的需求來選用不同的格式拍攝,所以最後決定了會採用超16菲林,HDCAM(F900R),DSLR(7D&5D MARK II),甚至超8(最後沒有使用)等多種格式混合拍攝。
在前期和導演溝通時,我們對故事的理解和拍攝的大致方向上都取得良好的共識。但是仍存在一個很大的不清晰區域,就是影片的風格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從來沒有過爭吵或者有很大的異見,但也因此而沒有形成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這個問題,也是在拍攝過程中及拍攝完畢后才慢慢發現,並且,意識到其影響。
首先,通過reference,我非常清楚導演腦海中完美的視覺效果是怎樣的,既是兩種,一種是複雜的移動長鏡頭,大致上是都需要極穩定的steadycam和crane組合運動來完成,另一種則是線性軌道運動,但主要景別會是選取extreme wide shot或者說landscape shot,畫面內容上也必定有驚人之處。但是因為本人的技術缺陷和資金條件等各種製作上的限制,第一種方法是不太能完成。所以鏡頭設計上夜儘量朝這個方向做,但同時為了保險起見,也會設計一些基本的分鏡,比如特寫之類,作為剪輯時的備用。
實際拍攝
但很快,在實際拍攝中,就算這種要求在技術理論上可以實現,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在day4正式拍攝前,我和導演也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比如說wide shot有多wide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希望可以拿到多一點的landscape shot,但其實很多地方連大wide shot都很難做到。因為這次拍攝時我們大多身材戶外,認為就可以避開香港室內拍攝時空間狹窄的問題,在拍攝時我們的機位都會儘量往后退,希望拿到最wide的視角,在scouting時我們也是這樣做,甚至主要用5D MARK II焦段21的廣角來做reference。不過,當到了真正拍攝時,才發現當鏡頭、人動起來時,很多時候wide shot就不能用,因為環境中有太多需要避開的細節,比如塔門的遊客(天空或海背景里的一些東西我們已經不迴避選擇後期處理了),或者是人造環境里的一些人造物(如各種招牌路牌或遠方的樓宇),導致我們不得不收緊畫面。這是一個前期看景時忽視的地方——忽視環境細節,或者說沒有預計到實際拍攝時會出現的變化(比如說看景是周一,但實際拍攝是週末)。
在風格上,wide shot是唯一一個我們提出來,寫下來的風格上的要求,而其它的一些追求,可以說是屬於我根據導演的參考和我們兩人的喜好所達成的共識,但這種表面上的默契,實際上卻引起了溝通上的不足。第一,當ws這個要求很難成立之後,我們沒有重新考慮新的處理方法,而是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但是走的很艱難:當wide shot不夠wide的時候,我選擇受限於環境,用能使用到的最wide的位置和角度去拍,但其實也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當形式達不到預想的要求時,我們堅持了形式,但卻忽略了目標。為風格而犧牲了內容,但我們在風格上又不能做到極致。第二個和導演溝通上的不足,則是對影片節奏的把握不足。之前我們參考的影片,全部都是長片,但那樣的節奏似乎不能直接放到短片里。而我始終也不能完全掌握到導演對攝影機運動的節奏的要求,因為大多數的時候,我的移動都不是根據劇情變化或人物移動而動,而是代表著導演的視點而動,在這方面,我欠缺和導演更深層次的溝通(而不應該只是問快點還是慢點),另外也說明我作為攝影師,在表達導演感情方面還有所欠缺,或者說我本人所展示的移動缺乏動人的情感。這次我雖然明白了這個問題所在,但要解決,還要大把功夫。
不過也得益於此,我開始重新思考鏡頭運動的意義,不再是思考鏡頭怎樣移動,而是更多的思考鏡頭爲什麽要動。在腦中空想設計一個很好的、充分滿足故事需要的、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并不難,但要做到,很難,但也只是技術上的問題,但是,要想清楚是否要動,爲什麽要動,怎樣運動才是這場戲最應該具有的狀態,這確實非常難,也無怪之老師從B1就開始要求我們做劇本的分析。繞了一個大圈子才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真是非常慚愧。但是分析劇本分析人物不難,設計鏡頭都也不難,與其設計一個複雜好看的鏡頭,卻只能把這場戲表現80%(甚至這80%都還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完全做好),還不如立足劇本,設計一些簡單實用,但又能準確表達的鏡頭,將它做到100%。這是我通過這次GP拍攝中的成功和失敗,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當然GP04並不是傳統的劇情片,而有點接近實驗電影,或者作者電影,不是以劇本為本,而是以導演的思考為本,所以我認為我在方向上的選擇,構圖的選取上,是符合導演的需求的,但是在技術上,我離導演的完美要求還有距離。這除了反映我在現場執行時技術的不足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缺乏應變的能力。這種應變,並不是說遇到困難,接近問題的應變,而是面對選擇,如何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所以,自我審視我於現場拍攝時的問題,我并不想贅述技術上的某些不足,“多謀少絕,后知先機”,這是我覺得自己最大最大的問題。
自我評價,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差,想法也很多,但我快速做判斷的能力實在很差。比分說,遇到一個困難,我可能很快能想出幾種解決方法,但卻往往不能選擇當中最快速最正確最有效的方法,以致在執行過程中,難免又出現一些小問題,留下瑕疵。又比如,當我們在風格執行上遇到困境時,我和導演也進行過討論。我常常會想到,如果這條片這樣拍,在大陸拍攝的話會少很多困難,但我是也沒有做出“此路不通”的正確判斷。繼續沿原有方法前進,最終只能達到一半要求。導演本身是一個對自己想法很肯定的人,當遇到困難,或自我質疑的時候,他通常都會選擇原本的路線繼續前行,我作為攝影師,有很多想法和提議,卻沒能幫助他做出更好判斷,也是十分失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除了積累經驗幫助判斷外,提前做充分的準備是我現在唯一能提供的解決方法。在這次拍攝中也是這樣,有大量準備時間的場次,如灣仔電梯,或者鶴咀古堡的拍攝,即使在現場有問題,我都有信心和方法快速做出正確判斷,保證拍攝的順利。但像一些前期準備時間很短,看景次數少,或者現場情況和預計的情況變化較大的場次,如菜園村,老人與羊這兩場戲,遇到困難,我在現場雖然能做出調整(比如根據天氣、光線重新安排拍攝次序,甚至現場重新分鏡頭燈),但最後出來的效果,不但與原計劃有差異,質量也是差強人意。導致後期增加不必要的困難,要辛苦剪輯的同學,自己在調色時,也必須花更多的心機和時間。
後期調色
所以在準備後期最後的Final Grading的時候,為了達到一開始計劃的每一場戲都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在調色準備上花了很多時間。以網上收集到的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調色方案做參考,根據每一場戲得需要,進行了很多不同的嘗試,爭取每一場戲都做出略有不同的氣氛,但是整體是有比較沉鬱,所以我參考了一些用色感覺比較憂鬱寂寥的20世紀畫家的作品。總體上仍遵照從藍色到黃色,從冷色到相對暖色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在每場戲得反差,飽和度,層次上也做了不同的嘗試。所以最後我們大部份場次都完全做到了調色前準備所期望的效果。但也有的部份因為拍攝時的缺陷,而導致無法到達一個很好的效果,比如說老人與羊這一場,我們原本想做到的效果是類似沖洗時保留紅色而對其他顏色去色的效果,既是在前一場男人與羊在城市里穿行時所採取的仿Bleach By Pass效果的延續和發展。但是因為我們在拍攝時不了結後期的具體操作,使得timer在幫我調色時,沒有辦法做到只保留紅色,而將其它顏色去色。
但最後的效果是,為了保留紅色的鮮豔,而不得不適當調高飽和度。雖然Timer幫助我找到了一個環境去色和紅色保留之間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但始終也因為我在拍攝時對美術顏色上的控制不到位而使得效果不夠理想。
另外少女那一場戲,原本打算使用帶有一點懷舊的色彩(我提供了3種不同的黃色效果給導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但最後我們卻在DM巧合的找到了現在的最終效果,我們在過片時偶然發現了過片時的畫面效果,幾位組員一致認同那種顏色就是這場戲想要的顏色效果,顏色是深青色加一點點黃,但是整體上的顏色是不明亮,有點臟(也就是暗位欠曝),畫面上有種蒙上一層薄膜的感覺,然後再把高光的部份加入柔光效果,使得畫面整體沉鬱的同時又有層次,壓抑的同時又有點少女的朦朧。
這個是在調色時找到驚喜的例子,但也有不那麼好的例子。最後在鶴咀古堡拍攝的男人少年時代,我原本只是想增加飽和度和反差,顏色上突出黃昏的感覺就好。不過出來的效果似乎和他進古堡前得分別不大,也不能體現他此時心情和之前幾場戲時所應有的較大反差,於是便下重手加了柔光並且讓高光的地方blur得比較明顯,反差也推得較大。最後出來的效果確實不同,但其實卻有點破壞了原本50D菲林的質感,畫面處理過的痕跡看上去有點太重了,有一點像CG的感覺。
我們調色的策略和拍攝時的策略類似,都是先以wide shot為主,調好了wide shot的氣氛后,再根據這個顏色、氣氛去調這場戲得其它鏡頭。但比較遺憾的是,最後調完色我們沒有時間在DM完整的把每一場戲拉一次,再後來看的時候才發現,有些效果wide shot的時候適用,但當放到特寫的時候,對比wide shot,效果就太過,或者不太明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