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GP04 少女的夢

場次:少女的夢
時間:白天,地點:塔門海邊

前期準備:
這場戲得前期準備也并不充分。預想的拍攝計劃非常清晰,就是一個緩慢的軌道長鏡頭把對話從背後拍完。為了找到一個海邊山頭(但是沙灘這種又不行),風景合適(遠處不會有海島或漁船),有可以鋪軌的地形,這樣一個地方,大家都花了很大時間和腦筋,最後為了方便另一場戲得拍攝,我們最終都還是選擇了在塔門拍攝。
而且原本也計劃要排戲,尤其是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試一下軌道的速度,在這麼長的對話過程中,到底需要多慢的速度,多少條軌道,才可以做到導演想要的節奏?但因為演員的時間問題,卻始終沒難安排到排戲,最後甚至在拍攝當天把女演員都換掉了……

現場拍攝:
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是在那個軌道鏡頭上,因為地形原因(坡度較大且左右傾斜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鋪設足夠長的軌道(看景時導演希望有超過25尺),最終只有鋪3條軌道,然後再用zoom in來達到導演希望的景別。一開始甚至有考慮track back zoom out……
最終的效果很明顯見得到了。并不能讓人滿意。
毫無疑問,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大的責任在我身上,無論是作為攝影指導或是攝影師operator,我連續得犯下判斷錯誤,才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
首先,我本人的技術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我本人做不到在塔門風大的海邊做一個完全順滑的軌道鏡頭(多想大家的努力,最終效果也不至於無法接受),也無法做到一個40秒長的,焦段變化由11-35的zoom in運動。可能是因為我在其他片子里作為AC完成了一些攝影師做不到的zoom out運動,使得自己以為自己在這種環境下可以完成一個這樣長時間的緩慢zoom in,但最終卻證實,效果很差。
技術問題在其次,我的判斷也有問題,如果明知道自己完成不了這個zoom in,我也沒有要求花幾百元去租一個變焦馬達,也沒有為了增加軌道的穩定性,使用o'connor雲臺。而更重要的是,我沒有聽取同學、老師、甚至是沙龍技術人員的建議(他們都認為這個軌道鏡頭以這樣的器材做不到),堅持要棄用這個運動鏡頭,也沒有想辦法最終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由我自己承擔。
而最後,作為攝影指導,說到底,這場戲得這個鏡頭到底有沒有運動的必要?我現在與導演則有著不同的看法,拍攝期間我只是從技術上考慮,覺得難以做到,而沒有從劇本上出發去說服導演。當然導演的風格和要求,是堅持希望動起來,也因為在之前的拍攝,太多的固定鏡頭他覺得畫面不夠有趣(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意見“不夠怪”的原因?)
但仔細反思這場戲,重點到底是什麽?表面上時男人對少女的回憶,是關於愛情。但另一方面,從對白來看,導演所想講的另一個方面其實也是在說時間。是愛情和時間的關係,是時間對愛情的意義,是時間對人的意義。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選擇,而不是說,要紀念一個男人過去的女友。
所以我現在認為,這個鏡頭根本就沒必要動。畫面右方的時鐘人,根本就沒有避開的必要。

如果沒有多此一舉的移動,我相信這場戲所包含的意象反而會更明確一些。如果不移動,軌道不會側向前進,也就不會有破壞氣氛的雜草在畫面左邊出現……甚或,如果沒有軌道,我們在畫面擺位時也就可以有更多選擇,而不會被迫在這個地方,左移一寸或右移半步都不行。

再回想一開始我對這場戲畫面的想法,也根本就是走了錯誤的方向。我原本希望合適的拍攝天氣是陽光普照,畫面“清亮柔和”的日式風格,說明我當時也沒有捕捉到這場戲得真正重點。

不過,反倒是天氣歪打正著,拍攝時的陰天,倒是為我們在後期調色時找到正確方向埋下了伏筆。


後期:

這場戲,原本打算使用帶有一點懷舊的色彩(我提供了3種不同的黃色效果給導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但最後我們卻在DM巧合的找到了現在的最終效果,我們在過片時偶然發現了過片時的畫面效果,幾位組員一致認同那種顏色就是這場戲想要的顏色效果,顏色是深青色加一點點黃,但是整體上的顏色是不明亮,有點臟(也就是暗位欠曝),畫面上有種蒙上一層薄膜的感覺,然後再把高光的部份加入柔光效果,使得畫面整體沉鬱的同時又有層次,壓抑的同時又有點少女的朦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