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廢墟
時間:白天,地點:橫台山菜園村
前期:
相對DAY 1在灣仔APA準備充分的拍攝,DAY2在菜園村的拍攝就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並不是說這一場戲大家在拍攝前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準備的效果的完成度不高,或不清楚最終成品效果就拍攝,這類似明知羊不受控制,但仍抱著僥倖心理去拍一樣,可以說是迎難而上,也可以說是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在這裡陳述原本想拍的效果已經意義不大,因為這一場戲和預想的可能只有30%的完成度。唯一可取的地方,得益于景本身(廢墟)和動作本身(鏟)都足夠清晰得傳達了這場戲最根本的意象。
選擇菜園村這個景有比較複雜的原因,選定之後我們也前後去看了3次景,並且有代美術和相機去測試,也有帶回來給後期的同學實驗,但其實一直沒有成功達到目標,但最後仍朝個沒有達成到的目標去拍。其實也許我們也許應該在此路不通的情況下,換一條路試一下,最終重要的不應該是形式,而應該是目標。
現場拍攝:
現場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菜園村在那段時間確實是每天不同樣……有部份鏡頭也必須要根據現場最新情況重新設計。但因為拍攝地點環境的限制和對拍攝成本的考慮,我們只選擇了極簡單的設備。鏡頭設計上也只是簡單的分鏡,所以問題不大。
最麻煩的是畫面里的信息太過雜亂,并不是說有錯誤的信息,環境本身和道具都很清楚的符合廢墟和廢棄物這個概念,但是太多太亂以致破壞了整體氣氛。除了我們在前期準備時對美術準備情況瞭解得不充分之外,我在現場重新控制和整理的能力也不足,所以沒辦法更正問題。
但這一場戲也提醒了我們,Wide shot甚至Landscape shot,要做到這樣的畫面不難,但難得是要清理畫面中的無用和干擾信息。
此外,當天的拍攝進度也不理想,因為原本設計的鏡頭并不多也比較簡單,只有十多個,而且我們不需要打燈,我們只是順著太陽的移動去設計拍攝次序。但很可惜,第一個人數眾多的大遠景鏡頭,足足排了3個小時才拍,使得後面的拍攝時間極為緊湊。
攝影方面遇到的情況,則是對F900R在烈日當空下的表現力估計不足,根據之前老師的建議,我儘量用較大的光圈去拍攝,使用大量ND,全日光圈在2.8-5.6之間。另外我自己還增加了一快SKY 1A去減少紫外線對偏色的影響。
而且有因為我們在Wide shot時選擇順光拍攝,拍出來的藍天效果倒是十分不錯。但整體上的感覺,因為太清,有一種“膠”的感覺。這也許適合一些寫實的電影,但并不適合這條片。
後期:
如前所述,這場戲拍得很不好,整體上的氣氛也有前後有出入。所以剪輯師和我都曾提出過想放棄這場戲。
不過最後保留下來的好處則是,我能夠在這條本身就可以進行很多調色實驗的電影裏面,對這一場戲進行更實驗的調整。甚至有其中一個調色選擇是這樣的: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0150204248457236
這一場的在片中的位置處於中間一個轉折點,前面是由現實出發的遊走,後面是由回憶出發的遊走,而這一場則是在說,人們如何捨弃自己。所以,這一場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夢中夢,象徵中的象徵。在這樣的理解下,我認為可以將它的調色氣氛做得再誇張一點。
同時又因為這場戲我們拍得不好,畫面中保留了許多無用信息,所以在調色上我也希望儘量減少這些信息的影響。
不過為了選擇到一種適合氣氛又比較特別的顏色,我們還是花了一番功夫,最後是從AGFA久款電影菲林上找到靈感,除了顏色接近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把反差推大的同時,將暗位的顏色加大量青藍色,使得畫面的整體氣氛似乎處在一種靛青色的薄霧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