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GP04 古堡內

場次:古堡

時間:白天。地點:沙田頭村村屋

前期準備:
這一場主要是美術的功勞,可以看到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雖然有人批評這樣的美術細節太實,但我認為這樣的批評也是片面的。雖然我們整體風格是趨向虛,但這一場對男人來說,卻是對實在的過去的回憶。

現場拍攝:
現場拍攝沒有太大困難。唯一要小心的就是地處危樓。雖然現場墻的顏色太綠,使得整個環境太過綠,像STUDIO佈景,不過通過後期調色,這些問題并不難解決。

後期:
除了考慮劇情,我也希望充分利用美術的優勢,所以在這場戲得處理上,除了昏黃的顏色,還加強了朦朧的效果,是一種比較接近台、日風格的視覺效果。最後出來的效果,我覺得達到了8成-9成。

GP04 鶴咀古堡

場次:古堡
時間:白天/黃昏,地點:鶴咀廢棄炮臺

前期準備:
因為比較充足的看景準備工作,所以鶴咀的安排是相當準確的。
http://wheredoestheoceango.blogspot.com/2010/12/gp04-location-scouting.html
從這一天我學的,正如一些攝影師所說,日外景拍攝,“it's all about schedule.”,準確的時間安排可以獲得最好的光線效果。
唯一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就是,我們決定取消原本計劃用7D拍攝的一些鏡頭,全部用50D菲林拍攝,這雖然有些冒險,但得益于導演準確的分鏡和排戲,使得我們能用1roll 菲林拍完全日,備用的7D雖然也有補拍一些畫面,但最終也不需要用上。

現場拍攝:
基本上我都堅守自己安排的時間順序去拍攝。比如我堅持少年走出來的鏡頭一定要等到4點后才拍攝,這個時候的陽光剛好會在建築物上投下陰影,一方面,通過古堡陰影,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攝影機所處的位置是處在男人POV的位置,另一方面少年也是從陰影中走向光亮的環境。而4點這個時間,也剛好是影子得角度剛好可以遮擋到我攝影機的影子的時間。

這主要要感謝老師們得教導,日外景的看景,確實是需要花一天時間去看光的。

後期:
男人少年時代,我原本只是想增加飽和度和反差,顏色上突出黃昏的感覺就好。不過出來的效果似乎和他進古堡前得分別不大,也不能體現他此時心情和之前幾場戲時所應有的較大反差,於是便下重手加了柔光並且讓高光的地方blur得比較明顯,反差也推得較大。最後出來的效果確實不同,但其實卻有點破壞了原本50D菲林的質感,畫面處理過的痕跡看上去有點太重了,有一點像CG的感覺。

GP04 從那裡回來的人 分析

場次:從那裡回來的人

時間:白天,地點:塔門

前期準備:
這是除電梯之外的又一個大場面,需要大量的臨時原因,如果照導演原本的想法,應該有百人站隊。我們為此還考慮并測試了綠幕扣像來做電腦特技。不過在超過5次的看景過程后,我們最後選定了一個比較特別的位置,利用這個位置的坡度,我們用不多的人數,還是作出了比較接近想像的效果。

現場拍攝:
相比同一天拍攝的少女,這場戲并沒有遇到太多的困難。要感謝製片組的同仁幫我們維持現場次序和霸佔拍攝地……也要感謝化妝和大量同學臨演。
為了突出人和環境的對比,我們大量使用廣角鏡頭。我覺得這場戲中的多數鏡頭還是很好的實現了我們原本計劃的方向。5.7mm的使用也彌補了我沒有機會使用35米釐菲林鏡頭的廣角的遺憾。
5.7mm拍攝的畫面
不過比較可惜,因為我們使用了比較高的角度拍攝(為了儘量看到多人,主要也是為了讓海和地面占主要畫面),沒能充分利用廣角的變形震撼。

後期調色:
這場戲得調色也比較輕鬆,主要是介於前一場少女和后一場的鶴咀古堡之間,是在綠黃和黃色間一股顏色上的過度,但可惜的是,在學校投影放出來的效果,黃色的飽和度似乎高了一點。

GP04 少女的夢

場次:少女的夢
時間:白天,地點:塔門海邊

前期準備:
這場戲得前期準備也并不充分。預想的拍攝計劃非常清晰,就是一個緩慢的軌道長鏡頭把對話從背後拍完。為了找到一個海邊山頭(但是沙灘這種又不行),風景合適(遠處不會有海島或漁船),有可以鋪軌的地形,這樣一個地方,大家都花了很大時間和腦筋,最後為了方便另一場戲得拍攝,我們最終都還是選擇了在塔門拍攝。
而且原本也計劃要排戲,尤其是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試一下軌道的速度,在這麼長的對話過程中,到底需要多慢的速度,多少條軌道,才可以做到導演想要的節奏?但因為演員的時間問題,卻始終沒難安排到排戲,最後甚至在拍攝當天把女演員都換掉了……

現場拍攝:
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是在那個軌道鏡頭上,因為地形原因(坡度較大且左右傾斜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鋪設足夠長的軌道(看景時導演希望有超過25尺),最終只有鋪3條軌道,然後再用zoom in來達到導演希望的景別。一開始甚至有考慮track back zoom out……
最終的效果很明顯見得到了。并不能讓人滿意。
毫無疑問,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大的責任在我身上,無論是作為攝影指導或是攝影師operator,我連續得犯下判斷錯誤,才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
首先,我本人的技術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我本人做不到在塔門風大的海邊做一個完全順滑的軌道鏡頭(多想大家的努力,最終效果也不至於無法接受),也無法做到一個40秒長的,焦段變化由11-35的zoom in運動。可能是因為我在其他片子里作為AC完成了一些攝影師做不到的zoom out運動,使得自己以為自己在這種環境下可以完成一個這樣長時間的緩慢zoom in,但最終卻證實,效果很差。
技術問題在其次,我的判斷也有問題,如果明知道自己完成不了這個zoom in,我也沒有要求花幾百元去租一個變焦馬達,也沒有為了增加軌道的穩定性,使用o'connor雲臺。而更重要的是,我沒有聽取同學、老師、甚至是沙龍技術人員的建議(他們都認為這個軌道鏡頭以這樣的器材做不到),堅持要棄用這個運動鏡頭,也沒有想辦法最終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由我自己承擔。
而最後,作為攝影指導,說到底,這場戲得這個鏡頭到底有沒有運動的必要?我現在與導演則有著不同的看法,拍攝期間我只是從技術上考慮,覺得難以做到,而沒有從劇本上出發去說服導演。當然導演的風格和要求,是堅持希望動起來,也因為在之前的拍攝,太多的固定鏡頭他覺得畫面不夠有趣(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意見“不夠怪”的原因?)
但仔細反思這場戲,重點到底是什麽?表面上時男人對少女的回憶,是關於愛情。但另一方面,從對白來看,導演所想講的另一個方面其實也是在說時間。是愛情和時間的關係,是時間對愛情的意義,是時間對人的意義。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選擇,而不是說,要紀念一個男人過去的女友。
所以我現在認為,這個鏡頭根本就沒必要動。畫面右方的時鐘人,根本就沒有避開的必要。

如果沒有多此一舉的移動,我相信這場戲所包含的意象反而會更明確一些。如果不移動,軌道不會側向前進,也就不會有破壞氣氛的雜草在畫面左邊出現……甚或,如果沒有軌道,我們在畫面擺位時也就可以有更多選擇,而不會被迫在這個地方,左移一寸或右移半步都不行。

再回想一開始我對這場戲畫面的想法,也根本就是走了錯誤的方向。我原本希望合適的拍攝天氣是陽光普照,畫面“清亮柔和”的日式風格,說明我當時也沒有捕捉到這場戲得真正重點。

不過,反倒是天氣歪打正著,拍攝時的陰天,倒是為我們在後期調色時找到正確方向埋下了伏筆。


後期:

這場戲,原本打算使用帶有一點懷舊的色彩(我提供了3種不同的黃色效果給導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但最後我們卻在DM巧合的找到了現在的最終效果,我們在過片時偶然發現了過片時的畫面效果,幾位組員一致認同那種顏色就是這場戲想要的顏色效果,顏色是深青色加一點點黃,但是整體上的顏色是不明亮,有點臟(也就是暗位欠曝),畫面上有種蒙上一層薄膜的感覺,然後再把高光的部份加入柔光效果,使得畫面整體沉鬱的同時又有層次,壓抑的同時又有點少女的朦朧。

GP04 荒村尋父 分析

場次:尋找父親的夢
時間:陰天白晝,地點:沙羅洞村

前期準備:
首先要感謝的是製片人找到一個這麼好的景。在氣氛的營造上,我們基本不需要花任何功夫,直接拍現成的拍下來就好。雖然,這一個景和我們原本計劃所想要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開始我們打算這一場用5D MARK II拍攝,拍攝類似之前測試用的should rig營造一種男人在村落里迷失,尋找的感覺。
不過,如之前提到的,其實導演并不是太喜歡比較怪異的畫面風格,再加上最後的景并不是有很多岔路分支,而是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所以我們最後還是使用了固定鏡頭來拍攝。(當然,導演喜歡的應該是更多複雜移動的鏡頭)。
而對這場戲氣氛的想法,在看到景之外我也重新做了打算。這個破舊的,只有一個老人常駐的荒村,對應這場尋父的故事,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氣氛營造效果,所以我只是順著這個方向去拍而已。
我也很高興自己可以放棄對一些特別效果的堅持,順應劇本很環境去拍攝這場戲。

現場拍攝:

因為天氣是理想的陰天,現場在拍攝上并沒有遇到太大問題。而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在這場戲開拍之前,我就和導演討論關於影片風格的問題,比如wide shot還不夠wide,不夠最後嘗試的結果就是想景別再大但卻沒辦法再大。比如這個山村雖然只有一個人居住,但在拍攝當天的星期天,卻有大量行山的人路過這個村莊,給我們帶來一些影響,這是拍攝前沒有預計到的。
此外最大的問題就是本人的技術不夠好,沒有把導演設計的一些運動做到很完美。

後期:
這場戲得後期也很順利,基本上我試驗的效果和最終成品差別不大。


色彩偏綠偏冷,有些懷舊,但并不是溫暖的,而是死寂的。人物臉部的膚色也希望儘量死灰一點,不知道為何在DM,反而沒有做到我試片中的膚色效果。

總的來說,這場戲雖然和一開始presentation時的方向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與我們看到景后重新建立的方向來看,我認為做到了8成甚至9成。

GP04 菜園村廢墟的夢

場次:廢墟
時間:白天,地點:橫台山菜園村

前期:
相對DAY 1在灣仔APA準備充分的拍攝,DAY2在菜園村的拍攝就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並不是說這一場戲大家在拍攝前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準備的效果的完成度不高,或不清楚最終成品效果就拍攝,這類似明知羊不受控制,但仍抱著僥倖心理去拍一樣,可以說是迎難而上,也可以說是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在這裡陳述原本想拍的效果已經意義不大,因為這一場戲和預想的可能只有30%的完成度。唯一可取的地方,得益于景本身(廢墟)和動作本身(鏟)都足夠清晰得傳達了這場戲最根本的意象。
選擇菜園村這個景有比較複雜的原因,選定之後我們也前後去看了3次景,並且有代美術和相機去測試,也有帶回來給後期的同學實驗,但其實一直沒有成功達到目標,但最後仍朝個沒有達成到的目標去拍。其實也許我們也許應該在此路不通的情況下,換一條路試一下,最終重要的不應該是形式,而應該是目標。

現場拍攝:
現場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菜園村在那段時間確實是每天不同樣……有部份鏡頭也必須要根據現場最新情況重新設計。但因為拍攝地點環境的限制和對拍攝成本的考慮,我們只選擇了極簡單的設備。鏡頭設計上也只是簡單的分鏡,所以問題不大。
最麻煩的是畫面里的信息太過雜亂,并不是說有錯誤的信息,環境本身和道具都很清楚的符合廢墟和廢棄物這個概念,但是太多太亂以致破壞了整體氣氛。除了我們在前期準備時對美術準備情況瞭解得不充分之外,我在現場重新控制和整理的能力也不足,所以沒辦法更正問題。
但這一場戲也提醒了我們,Wide shot甚至Landscape shot,要做到這樣的畫面不難,但難得是要清理畫面中的無用和干擾信息。
此外,當天的拍攝進度也不理想,因為原本設計的鏡頭并不多也比較簡單,只有十多個,而且我們不需要打燈,我們只是順著太陽的移動去設計拍攝次序。但很可惜,第一個人數眾多的大遠景鏡頭,足足排了3個小時才拍,使得後面的拍攝時間極為緊湊。
攝影方面遇到的情況,則是對F900R在烈日當空下的表現力估計不足,根據之前老師的建議,我儘量用較大的光圈去拍攝,使用大量ND,全日光圈在2.8-5.6之間。另外我自己還增加了一快SKY 1A去減少紫外線對偏色的影響。
而且有因為我們在Wide shot時選擇順光拍攝,拍出來的藍天效果倒是十分不錯。但整體上的感覺,因為太清,有一種“膠”的感覺。這也許適合一些寫實的電影,但并不適合這條片。

後期:
如前所述,這場戲拍得很不好,整體上的氣氛也有前後有出入。所以剪輯師和我都曾提出過想放棄這場戲。
不過最後保留下來的好處則是,我能夠在這條本身就可以進行很多調色實驗的電影裏面,對這一場戲進行更實驗的調整。甚至有其中一個調色選擇是這樣的: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0150204248457236

這一場的在片中的位置處於中間一個轉折點,前面是由現實出發的遊走,後面是由回憶出發的遊走,而這一場則是在說,人們如何捨弃自己。所以,這一場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夢中夢,象徵中的象徵。在這樣的理解下,我認為可以將它的調色氣氛做得再誇張一點。
同時又因為這場戲我們拍得不好,畫面中保留了許多無用信息,所以在調色上我也希望儘量減少這些信息的影響。
不過為了選擇到一種適合氣氛又比較特別的顏色,我們還是花了一番功夫,最後是從AGFA久款電影菲林上找到靈感,除了顏色接近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把反差推大的同時,將暗位的顏色加大量青藍色,使得畫面的整體氣氛似乎處在一種靛青色的薄霧中。

GP04 老人與羊 分析

場次:老人與羊
時間:白天。地點:摩星嶺配水庫頂上

前期準備:
這個景也是開拍前幾天才定下來,因為原本選定了菜園村的一塊空地,但拍完DAY 2之後菜園村就已經不可以再拍攝了……不過這個景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空曠,也荒野的感覺。
這個景原本的鏡頭設計很簡單,鏡頭主要是兩個固定機位的遠景鏡頭。分別交代老人所處的環境和門就可以了。

實際拍攝:
實際拍攝的困難就是,原本設計的固定長鏡頭,其實完全做不到,因為羊始終也不聽話,做不到“從畫外入畫,被男人牽著走到老人身邊,自己走進籠子里”這一系列動作,不要說一次做完,就連分解動作都沒有辦法完成。當然,這個困難是一早就可以預計得到的……
所以我們最後選擇了用action-reaction的方法重新分鏡頭,避開羊做不到的連續動作。但是最後出來的效果,很明顯更我們一開始想要表達的情緒相去甚遠。
另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天氣,我們原本希望是陰天。因為這樣就不用擔心因為在羊身上耗費時間而令到光線不連戲。但那天卻是豔陽普照。再加上現場時間緊迫,我們又重新分鏡頭,使得最後拍出來的鏡頭在光線連戲上有不小問題。給後期增加了不必要的難度。
另外要特別感謝美術,他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幫助我們完成一個landscape shot的美術設計。

後期:
我們原本想做到的效果是類似沖洗時保留紅色而對其他顏色去色的效果,既是在前一場男人與羊在城市里穿行時所採取的仿Bleach By Pass效果的延續和發展。但是因為我們在拍攝時不了結後期的具體操作,使得timer在幫我調色時,沒有辦法做到只保留紅色,而將其它顏色去色。但最後的效果是,為了保留紅色的鮮豔,而不得不適當調高飽和度。雖然Timer幫助我找到了一個環境去色和紅色保留之間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但始終也因為我在拍攝時對美術顏色上的控制不到位而使得效果不夠理想
後期調色的方向和原本期望的效果:




GP04 城市的夢-與羊的旅程 分析

場次:城市的夢,男人與羊
時間:白天,地點:日出康城,觀塘配水庫公園,觀塘工業區後巷。

這一場戲分為3個地方,是男人與對應自身的“迷途黑衣”在城市里遊走的一系列畫面。

前期
這一段的flow如下:在日出康城,男人與羊相遇,在觀塘工業區,男人和羊遊走在城市的縫隙中,在配水庫公園,男人與羊漸漸遠離城市。
在前期準備時,我和導演曾經有聊到過,為了表現抽離,不真實感,是否可以嘗試這樣拍:只用大遠景表現人和景的關係,然後直接跳到人物的特寫,省略通常會用到的全景和中景鏡頭。
之後可能是覺得這樣的鏡頭運用太過刻意,我們并沒有以這樣的拍攝為指導。
剪輯師阿寶在剪輯時,將三個不同的場景連續剪在一起,形成了統一而連貫的氣氛,有趣的地方則是,阿寶選用的鏡頭也主要是Wide Shot和MCU。因為巧妙的鏡頭選擇,不但幫我遮醜,避掉了一些拍得普通的鏡頭,還無意中做到了我們原本想實驗的效果。

實際拍攝
在這幾場戲得拍攝里,最大的困難自然是預料之中的羊完全不受控制。除了這個自然的不可控力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了我們在現場的發揮。比如日出康城,導演親自出馬和我們一起,花通宵時間將佈景塗上水泥,并立起來,早上拍攝的時候,他還帶病堅持。觀塘工業區的景則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最終選定,但所拍攝的時間,因為種種客觀原因,也沒有爭取到星期日這個車和人最少的日子去拍,所以最後也不太理想。而觀塘配水庫公園,則因為演員自己的時間安排需要,是一個3個小時的拍攝,也因此我在人手安排上缺乏恰當的安排,雖然戲很簡單,但幫忙的人太少,幸虧了同學,進度也只是剛剛好完成。另外也因為,這個景最大的特點,一個山頂的奇石,我們也沒辦法申請拍攝得到。
現場的拍攝,只是基本上達到預計效果。

後期
因為最終剪輯版本拿走了原劇本里章節式這樣的結構,使得這3個場景變成了一場連續的完整的戲,所以我減弱了3場戲之間的分別,而把褪色效果這個共同點加強了。
在DM,我們是以一種假冒bleach by pass的效果來最為3段調色上的方向,然後每一場在根據原本拍攝時的不同調整,比如日出康城還延續了上一場偏藍的顏色設定,只是並不是單一顏色,而是減弱飽和度。到了配水庫公園,因為本身是拍攝於黃昏的,所以順著劇情上的發展,黃色開始第一次作為主色調出現,而這時,男人和羊,已經離城市越來越遠了。

GP04 城市的夢 分析

場次:城市的夢
時間:白天,地點:科學園

因為申請不到場地,所以這場戲是用7D在科學園里偷拍完成的,半天拍攝演員,半天拍攝空鏡。

前期

一開始在劇本里描寫的內容,是一場類似Magritte的Golconda那樣有大量黑衣人走過的超現實畫面,但是因為沒有辦法申請場地,所以我們就轉換了表現的方向。

這場戲重點想是通過科學園的建築風格來表現當代社會追求規範化審美的冰冷和機械。原本是想借鑒Melancholy and Mystery of a Street的效果,所以希望在陽光強烈的時候拍攝,利用建築物的陰影和外牆玻璃的反光等來加強建築物的線條和尖銳的感覺。但是包括實際拍攝在內,我們一共四處前往科學園,都沒有遇到一個持續陽光普照的天氣,全是陰天……所以沒有辦法,我們在現場選擇了新的方向:運用大量的外牆鏡子,形成一個男人在鏡子中行走的意象。

現場
經過之前的一系列拍攝,我們已知道會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麽,就是基本上很難拍Wide Shot。科學園有大量的可形成反影的鏡子或玻璃,但要找到幾種差別較大的反影效果,同時畫面里又可以避開大量的干擾信息(如路標,招牌)等,并不是輕鬆的事。
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不能申請科學園的拍攝許可,所以能夠進入并使用的樓頂平臺只有一個。
所幸這次戲所包含的意象比較單一,所以鏡頭也不複雜,我認為最終幾個短短的鏡頭,還是具有抽離的感覺的。

後期
順著上一場電梯的最後一個鏡頭(男人的特寫,慢慢褪色),這一場的畫面顏色也是趨於無色,但是卻仍有一些人工加上去的藍色在裏面。
我們在一開始拍攝的時候,使用的7D STYLE PROFILE已經選擇了(0,-4,-2,0)這樣較大寬容度,較低飽和度的風格。為我們在後期調整時保留了較大調整空間(再加上鏡頭較差以及陰天效果,所以畫面顯得非常平,但也符合抽離的感覺)。所以我們在後期推反差或者調整顏色也沒有遇到太大困難。我們先褪色,然後調整反差,最後在選擇加上一層顏色filter。
在顏色的選用上我們有一些猶疑,主要是在顏色的藍的程度上存在分歧,導演想要類似冰島電影Nói albínói的風格化顏色效果,但因為我們在拍攝時并沒有為這樣的效果做充分的前期準備(我們只是以單色為方向,而不是以變色會目標),所以在後期以此為方向調整得時候,就有些顯得太過。當然最後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選擇了比較淡的藍色。

這個地方我吸取的經驗就是,如果想做一些比較極端的後期調色效果,那麼在前期需要做足夠多的測試,而在現場拍攝時,也必須以變色的效果作為參考選擇拍攝物。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GP04 升降電梯的夢 分析

場次:升降電梯的夢
時間:夜,地點:灣仔APA內

這場戲是本片燈光設計最龐雜的一場戲,所以我們除了拍攝當日外,還使用了前一日來進行pre-light。

前期準備
這場戲主要是想通過電梯上上落落這個意向來比喻現代人的事業生活,
所以這場戲的主角並不是JF,而是電梯。
爲了賦予電梯本身更多的含義,所以我們設計了3部電梯“上升時紅光,下降時藍光”這樣的概念。
在電梯裏執行這樣一個方案,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無法在電梯裏使用溼電⋯⋯這是最大的限制。另一個問題是,在燈光變化效果的細節上我們還是有一個地方沒有實現,導演想要的效果除了由紅光到白光再到藍光的漸變,還需要顏色隨着上落逐漸加深變淺。這個變化可以通過可控制的LED燈實現,但是如果購買能夠提供足夠曝光的大量可控變色led燈組,價錢就實在過於昂貴。所以最後我選擇了的效果是“100W tungsten燈漸亮-電梯上升(下降)-100W燈漸弱-紅色(藍色)LED燈組漸亮”。

而在電梯以外的環境設計上,我一開始在prestetion時提出的,是希望以灣仔洛克道的光綫環境做參考,營造一個顏色雜亂的光綫環境。但最後通過和Art Director的溝通,以及再次徵求導演意見後,決定從男人的心態出發來設計環境的光綫氣氛(調色時也沿用了這樣的概念),所以採用了藍色的效果。

現場拍攝
因爲我們有提前一晚pre-light,所以大部分的光綫效果都已經設定好。但是⋯⋯因爲對現場出現的黑衣白面人的化妝效果,我並不滿意⋯⋯所以做出了一些相應的改變。在走廊一場裏,除了kick light外,我將走廊過道的給黑衣人的光照度減小到最少,只保留了一隻4F KINO光管,照亮其中一個黑衣人手上的紅繩以及爲其它人提供散光外,就沒有其它燈提供。這樣形成了接近剪影的黑衣人效果。這個鏡頭的本意是爲了通過數量衆多的Extras來形成“大衆”這樣的概念,所以有必要使用一個超過70ft的軌道鏡頭,雖然沒能突出白面人的化妝效果(或者說我刻意迴避了這個效果⋯⋯),但是我覺得在氣氛的營造上,效果還是合適的。而在電梯裏直接特寫白麵人時,我選擇加了soft filter在鏡頭前,減弱面部的顆粒感。
另外,這次拍攝因爲涉及到需要布燈的地方衆多,因此需要調配不少的人員於不同地方同時進行,除了要感謝各位人員幫忙外,也要多謝GAFFER阿婷,在創造這種奇異的燈光效果,我們溝通良好,她做出很多創意上的貢獻,也清楚的做出了我要的效果。


燈圖:
1樓及大堂

請點開圖片

男人和對面的電梯



KINO下的望紅繩的黑衣人,及對面牆上的人影


其它樓層:
1.其它樓層,面向攝影機的這一面,除了控制原有的燈(熄滅或着加藍紙),令樓層顏色隨着上升而漸藍之外,還在地面上平鋪了的CTB,這樣做一是爲了減少APA不同樓層不同顏色地板的反光色,也利用CTB的膠面反光到牆上,造成一些詭異的效果,但很遺憾,這些畫了很大功夫做出的效果,在最後的成片裏見到的並不多(因爲一些最WIDE的鏡頭並沒有選用)。
2. 3樓還特別設置了一過燈光trick。我們用一隻650W燈,近距離打到一排製片人上,從而在對面牆上投下一排人影。光綫的效果不錯, 人的比例也很好,唯一可惜的是人影的方向感不太對,沒有在排隊的感覺——但這主要是因爲這個做法是我們pre-light現場提出的要求,所以沒有太多的時間準備合格的人影。這算是一個小小遺憾。
電梯上升到最頂
3. 當電梯上升到最頂時,已到達了HMI 1.2K直射向牆面的藍光範圍最邊緣,出於畫面上的考慮,我分別在4樓兩邊通道的房間裏放置了一盞2K做馬天尼,並且用大卷diffusion將窗戶玻璃覆蓋,使窗戶散射光覆蓋電梯經過的區域,並且在電梯通道玻璃上留下倒影。
4. 在3樓,我還實驗了用一盞spot light射向APA的玻璃天頂,通過玻璃的反射,令到APA天頂上的支架在電梯外留下斑駁的影子。這個效果當時並不想做得太突出,但現在看來反差太小了一點(在DVD上估計根本留意不到!)




後期
後期時我並沒有對這場戲加入太多另外的效果,只是在菲林的基礎上做出調整,比如對顏色進行微調,調暗一些高亮區域等等。但是在調色時卻反了一個錯誤,我先調的是最先拍的扶手梯,然後調整走廊long take,奠定整場戲的顏色,之後的鏡頭便以long take爲基準調。但我沒有將扶手梯的效果和走廊做一個比較,所以最好兩者的效果有些跳脫。

總結
除了沒有做到導演想要的上升下降漸紅漸藍之外,整體上我覺得這場戲達到了我們預想的80%的要求。沒有做到的10%主要是那個long take的效果。第一,我們期望的人數會更多,軌道會 更長一點。第二,白面人化妝效果不好,所以我選擇了接近剪影的效果,雖然導演拍攝時一直有問我,會不會太暗了,但我覺得氣氛還是更重要,出來的效果也滿意。第三,最大的問題時,節奏控制得不好,其實一開始的pan應該再慢一點(或者也是因爲軌道不夠長),而軌道不夠長也是我一開始預計失望,缺乏這麼對方這麼長的鏡頭的經驗所致。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GP04

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GP04 YANG FAN

前期準備
GP04前期準備階段,我曾經一度作為劇本的第二編劇工作,目的就是以一個較客觀的角度去完善和修補故事,保證故事的整體性,當然,我也有自己想要在故事里表達的核心主體,既是一個人為了一些東西而放棄了另一些東西,當他得到自己追求的東西后,卻反而不知道什麽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過最後,導演所想要陳述的內容要更豐富一些,所以他選擇放棄一個連續性強的故事性表述,而是採用章節式的結構來呈現數個不同的場景,以表現自己對眾多事物的看法。因此,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既是攝影,美術,佈景,音樂等形式化的部份將非常重要,這是一部形式化的表達多過傳統敘事表達的電影。
而攝影在前期遇到的問題,最大的,也困擾最久的是選用什麽格式拍攝的問題。因為資金的原因,我們沒有辦法全部採用最理想的super 16mm拍攝,但得益于章節式不同夢境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每一場的需求來選用不同的格式拍攝,所以最後決定了會採用超16菲林,HDCAMF900R),DSLR7D&5D MARK II),甚至超8(最後沒有使用)等多種格式混合拍攝。

在前期和導演溝通時,我們對故事的理解和拍攝的大致方向上都取得良好的共識。但是仍存在一個很大的不清晰區域,就是影片的風格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從來沒有過爭吵或者有很大的異見,但也因此而沒有形成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這個問題,也是在拍攝過程中及拍攝完畢后才慢慢發現,並且,意識到其影響。
首先,通過reference,我非常清楚導演腦海中完美的視覺效果是怎樣的,既是兩種,一種是複雜的移動長鏡頭,大致上是都需要極穩定的steadycamcrane組合運動來完成,另一種則是線性軌道運動,但主要景別會是選取extreme wide shot或者說landscape shot,畫面內容上也必定有驚人之處。但是因為本人的技術缺陷和資金條件等各種製作上的限制,第一種方法是不太能完成。所以鏡頭設計上夜儘量朝這個方向做,但同時為了保險起見,也會設計一些基本的分鏡,比如特寫之類,作為剪輯時的備用。

實際拍攝
但很快,在實際拍攝中,就算這種要求在技術理論上可以實現,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在day4正式拍攝前,我和導演也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比如說wide shot有多wide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希望可以拿到多一點的landscape shot,但其實很多地方連大wide shot都很難做到。因為這次拍攝時我們大多身材戶外,認為就可以避開香港室內拍攝時空間狹窄的問題,在拍攝時我們的機位都會儘量往后退,希望拿到最wide的視角,在scouting時我們也是這樣做,甚至主要用5D MARK II焦段21的廣角來做reference。不過,當到了真正拍攝時,才發現當鏡頭、人動起來時,很多時候wide shot就不能用,因為環境中有太多需要避開的細節,比如塔門的遊客(天空或海背景里的一些東西我們已經不迴避選擇後期處理了),或者是人造環境里的一些人造物(如各種招牌路牌或遠方的樓宇),導致我們不得不收緊畫面。這是一個前期看景時忽視的地方——忽視環境細節,或者說沒有預計到實際拍攝時會出現的變化(比如說看景是周一,但實際拍攝是週末)。
在風格上,wide shot是唯一一個我們提出來,寫下來的風格上的要求,而其它的一些追求,可以說是屬於我根據導演的參考和我們兩人的喜好所達成的共識,但這種表面上的默契,實際上卻引起了溝通上的不足。第一,當ws這個要求很難成立之後,我們沒有重新考慮新的處理方法,而是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但是走的很艱難:當wide shot不夠wide的時候,我選擇受限於環境,用能使用到的最wide的位置和角度去拍,但其實也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當形式達不到預想的要求時,我們堅持了形式,但卻忽略了目標。為風格而犧牲了內容,但我們在風格上又不能做到極致。第二個和導演溝通上的不足,則是對影片節奏的把握不足。之前我們參考的影片,全部都是長片,但那樣的節奏似乎不能直接放到短片里。而我始終也不能完全掌握到導演對攝影機運動的節奏的要求,因為大多數的時候,我的移動都不是根據劇情變化或人物移動而動,而是代表著導演的視點而動,在這方面,我欠缺和導演更深層次的溝通(而不應該只是問快點還是慢點),另外也說明我作為攝影師,在表達導演感情方面還有所欠缺,或者說我本人所展示的移動缺乏動人的情感。這次我雖然明白了這個問題所在,但要解決,還要大把功夫。
不過也得益於此,我開始重新思考鏡頭運動的意義,不再是思考鏡頭怎樣移動,而是更多的思考鏡頭爲什麽要動。在腦中空想設計一個很好的、充分滿足故事需要的、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并不難,但要做到,很難,但也只是技術上的問題,但是,要想清楚是否要動,爲什麽要動,怎樣運動才是這場戲最應該具有的狀態,這確實非常難,也無怪之老師從B1就開始要求我們做劇本的分析。繞了一個大圈子才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真是非常慚愧。但是分析劇本分析人物不難,設計鏡頭都也不難,與其設計一個複雜好看的鏡頭,卻只能把這場戲表現80%(甚至這80%都還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完全做好),還不如立足劇本,設計一些簡單實用,但又能準確表達的鏡頭,將它做到100%。這是我通過這次GP拍攝中的成功和失敗,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當然GP04並不是傳統的劇情片,而有點接近實驗電影,或者作者電影,不是以劇本為本,而是以導演的思考為本,所以我認為我在方向上的選擇,構圖的選取上,是符合導演的需求的,但是在技術上,我離導演的完美要求還有距離。這除了反映我在現場執行時技術的不足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缺乏應變的能力。這種應變,並不是說遇到困難,接近問題的應變,而是面對選擇,如何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所以,自我審視我於現場拍攝時的問題,我并不想贅述技術上的某些不足,“多謀少絕,后知先機”,這是我覺得自己最大最大的問題。
自我評價,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差,想法也很多,但我快速做判斷的能力實在很差。比分說,遇到一個困難,我可能很快能想出幾種解決方法,但卻往往不能選擇當中最快速最正確最有效的方法,以致在執行過程中,難免又出現一些小問題,留下瑕疵。又比如,當我們在風格執行上遇到困境時,我和導演也進行過討論。我常常會想到,如果這條片這樣拍,在大陸拍攝的話會少很多困難,但我是也沒有做出“此路不通”的正確判斷。繼續沿原有方法前進,最終只能達到一半要求。導演本身是一個對自己想法很肯定的人,當遇到困難,或自我質疑的時候,他通常都會選擇原本的路線繼續前行,我作為攝影師,有很多想法和提議,卻沒能幫助他做出更好判斷,也是十分失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除了積累經驗幫助判斷外,提前做充分的準備是我現在唯一能提供的解決方法。在這次拍攝中也是這樣,有大量準備時間的場次,如灣仔電梯,或者鶴咀古堡的拍攝,即使在現場有問題,我都有信心和方法快速做出正確判斷,保證拍攝的順利。但像一些前期準備時間很短,看景次數少,或者現場情況和預計的情況變化較大的場次,如菜園村,老人與羊這兩場戲,遇到困難,我在現場雖然能做出調整(比如根據天氣、光線重新安排拍攝次序,甚至現場重新分鏡頭燈),但最後出來的效果,不但與原計劃有差異,質量也是差強人意。導致後期增加不必要的困難,要辛苦剪輯的同學,自己在調色時,也必須花更多的心機和時間。

後期調色
所以在準備後期最後的Final Grading的時候,為了達到一開始計劃的每一場戲都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在調色準備上花了很多時間。以網上收集到的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調色方案做參考,根據每一場戲得需要,進行了很多不同的嘗試,爭取每一場戲都做出略有不同的氣氛,但是整體是有比較沉鬱,所以我參考了一些用色感覺比較憂鬱寂寥的20世紀畫家的作品。總體上仍遵照從藍色到黃色,從冷色到相對暖色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在每場戲得反差,飽和度,層次上也做了不同的嘗試。所以最後我們大部份場次都完全做到了調色前準備所期望的效果。但也有的部份因為拍攝時的缺陷,而導致無法到達一個很好的效果,比如說老人與羊這一場,我們原本想做到的效果是類似沖洗時保留紅色而對其他顏色去色的效果,既是在前一場男人與羊在城市里穿行時所採取的仿Bleach By Pass效果的延續和發展。但是因為我們在拍攝時不了結後期的具體操作,使得timer在幫我調色時,沒有辦法做到只保留紅色,而將其它顏色去色。
但最後的效果是,為了保留紅色的鮮豔,而不得不適當調高飽和度。雖然Timer幫助我找到了一個環境去色和紅色保留之間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但始終也因為我在拍攝時對美術顏色上的控制不到位而使得效果不夠理想。
另外少女那一場戲,原本打算使用帶有一點懷舊的色彩(我提供了3種不同的黃色效果給導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但最後我們卻在DM巧合的找到了現在的最終效果,我們在過片時偶然發現了過片時的畫面效果,幾位組員一致認同那種顏色就是這場戲想要的顏色效果,顏色是深青色加一點點黃,但是整體上的顏色是不明亮,有點臟(也就是暗位欠曝),畫面上有種蒙上一層薄膜的感覺,然後再把高光的部份加入柔光效果,使得畫面整體沉鬱的同時又有層次,壓抑的同時又有點少女的朦朧。
這個是在調色時找到驚喜的例子,但也有不那麼好的例子。最後在鶴咀古堡拍攝的男人少年時代,我原本只是想增加飽和度和反差,顏色上突出黃昏的感覺就好。不過出來的效果似乎和他進古堡前得分別不大,也不能體現他此時心情和之前幾場戲時所應有的較大反差,於是便下重手加了柔光並且讓高光的地方blur得比較明顯,反差也推得較大。最後出來的效果確實不同,但其實卻有點破壞了原本50D菲林的質感,畫面處理過的痕跡看上去有點太重了,有一點像CG的感覺。
我們調色的策略和拍攝時的策略類似,都是先以wide shot為主,調好了wide shot的氣氛后,再根據這個顏色、氣氛去調這場戲得其它鏡頭。但比較遺憾的是,最後調完色我們沒有時間在DM完整的把每一場戲拉一次,再後來看的時候才發現,有些效果wide shot的時候適用,但當放到特寫的時候,對比wide shot,效果就太過,或者不太明顯。

2011GP02 Gaffer Report A17950 Yang Fan

2011GP02 Gaffer Report A17950 Yang Fan

作為GP02Gaffer,我對自己做出的燈光效果並不滿意,甚至因此產生過不如留班的想法……一方面是因為確實做得不好,另一方面又因為覺得自己明明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有點心有不甘的感覺。但反過來說,GP02我犯下的不少錯誤,也進一步教育我何為燈光。
我覺得我在GP02的燈光上發現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控制環境光的時候不夠恰當。阿婷作為DOP,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在每場戲的一開始給一個準確的人物面光Ratio給我,其實這就已經能非常清楚的指導我的工作方向。如果一個人的面光ratio1:2那麼很明顯,這場戲得氣氛絕不會是緊張的,如果要求她的面光比例達到1:8,那我相信這場戲也絕不會是場輕鬆的談笑。當然,這是按照傳統戲劇的觀點出發,如果追求的是自然主義,又另當別論。
GP02想要的并不是平實的自然主義,相反其實阿婷對每一場戲都有很多特別的想法,她也時常希望我會建議一些特別的燈光效果。再一開始的時候,她希望我做到女主角曉晴和宏仔一起時,可以做到女主角有實影,宏仔沒有影的效果。我們在TV-STUDIO確實實驗成功出這樣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拍攝場地,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空間去實施,當然,也沒有時間。所以我覺得非常可惜的,我作為GP02的燈光,可能并沒有做到DOP最想要的風格的燈光效果。
印象中DAY 1的拍攝中,我對曉晴第一次面試的燈光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燈光效果完全由我們自己控制,做出來的日光效果也比較自然,光比也舒服,顯得自然,同時又能見到女主角的朝氣。而另一場辦公室的面試戲也是以自然平實的光為參考。但是當來到演藝學院地下走廊那場戲時,我卻做得很不好,因為我一開始并沒有準確理解DOP的要求,同時我也沒有足夠留意這場戲得鏡頭擺位,所以準備不足,出來的效果也不好。
白天的室內戲,我通常希望利用環境里的大窗戶(每一個景都有巨大的窗戶),作為合理光源,并以此進行補光,而補光的工具主要採取了各種尺寸的KINO FLO。但我卻忽略了,KINO FLO雖然光度不錯,光質自然,但是當主光(太陽)不夠強的時候,會出現兩個大問題,一是KINO FLO的光非常平,二是多影,而且KINO的光很難遮,所以當出現拍攝超時,日光減弱的情況,尤其是在一些日景夜拍的室內空間,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我用KINO FLO來模擬窗口光,結果出現了“天下太平”和多重影子的情況。雖然我們有1.2K HMI,但卻因為室外沒有位置供打燈,所以只能用KINO1.2k 撞天花板反光的光度和4F4B KINO相差無幾……)。
出現日景夜拍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拍攝進度慢,雖然我們燈組布燈得時間還是比較充分,如果我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在屋頂上架設一些日光光管來作為補光的主要手段(也要留意影子的問題),減少地面上的做fill light的燈得數量,從而減少常常出現的反拍,甚至Mater Shot對接時轉燈所消耗時間的話,的可能會加快很多速度。這也是我經驗不足的表現。
而在一些希望氣氛比較溫馨或者頑皮的室內場次,其實我們已經有充足的自然光照明,人物光比自然,窗口的陽光有些過曝,但其實卻很好的襯托了氣氛,這個時候我仍然使用DAYLIGHT燈進行補光,將原本的氣氛拉平。這主要都是我的責任。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必須依靠自然光作為主要光源拍攝的前提下,我會儘量只是使用Poly, Soft架,黑旗來控制Ratio 光質,而不是用人造光來破壞自然的光比。當然,最終怎樣做,還是要看劇本和攝影的要求。
另外有一場曉晴和宏仔在家裡發生衝突的戲,原本按照計劃,將在下午3點開拍。我和助手提前pre-light做好效果,利用大窗戶漫射進來的陽光和室內的低色溫人造光源做了一個光度和顏色上的反差,但很可惜,這場戲因為種種原因直到6點才開拍……所以燈光效果最后出來也就差強人意。
夜晚室內戲不用擔心連戲的問題。在曉晴家裡,我通常都是加強室內燈具的強度,然後再用人造燈根據不同的機位角度移動來對人物打Kick勾邊。但同樣,我在夜間室內環境控制上也做得不好。雖然有控制墻身的光度,但卻沒有好控制人物走位時整個環境的層次變化。也許我只保留坐地燈,頂燈的光線強度應該繼續減弱,當人物坐在沙發上時,應該就會做出更好的前後反差
療養院那一場戲得燈光效果有些慘不忍睹,我覺得我自己主要反了以下這幾個錯誤:
1,              Key Light的位置和角度選擇錯誤,這是因為對整場戲得整體分析而預測認識不足。與之前自然的效果不同,這一場戲我們終於有發電機可以支持數盞HMI同時工作,又因為這場戲演員眾多,需時較長,所以我們決定依靠自己的燈光來完成整場戲,而使用在窗戶上貼ND6的方法來減弱外面的光線,遮掉太陽的直射,用窗外的HMI來造影,以達到連戲的目的。而KEY Light我選擇了從側面門口的方向直射向曉晴。一開始Wide Shot的時候,Key Light一直是與攝影機角度呈90度角,出來的效果也不錯。但之後攝影機拍攝特寫的時候,Key Light就變成了正面光,我不得不加上soft架來減低硬光效果。我認為通常情況下,劇情片不應該為了光線好看就輕易改變光的角度(比如永遠是側光),但在這裡,我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在硬光下女主角會有比較好的線條表現,但是這樣的正面聚光照射實在有些肉酸。而且我還不得不根據攝影機的高低變化來調整光線照射的細微變化,再加上因為Ada生病,拍攝進度并不順利,連戲也越來越難。現在我認為,如果在拍攝wide shot時,充分考慮後面更重要的特寫鏡頭,而不是根據現場看到的即時情況,做出更長遠的打算,那麼整場戲不但會更自然,演員的表現也會更好吧。所以我會選擇讓Key Light的位置角度再大一點,放到攝影機向窗時的一點鐘方向,在WS時也會有不錯的效果。而到了拍攝曉晴正面特寫時,光源大概就是來自攝影機位置的4點鐘方向,那麼就同時兼顧美觀和自然。就算是攝影機到了曉晴的身後,Key Light也正好是側逆光效果。
2,              negative fill的地方沒有做,可以不做fill的地方反而fill這其實也是因為第一個錯誤所引起的。正面光令到我很難去做反差,而因為直接打中曉晴,也令到曉晴的光度比周圍環境要光不少,所以為了保持她喝其它人的反差,所以也花不少時間。但如果燈得角度沒有選擇錯誤的話,一切做起來就會簡單又自然得多。

片子的燈光效果大多數雖然自然,但太平實。如果再拍一次,如何能做到速戰速決,同時又真實自然,同時又有良好的反差,我想就是應該要活用光線的角度,在一開始選定光的角度時,就要考慮好之後的影響,儘量找一個可以連續一場戲使用的光線角度,能同時兼顧不同機位角度的拍攝。從而保證光的自然的同時么,又獲得較好的反差,並且,在快速轉換位置時,也不用做太多的變動。


TIMELAPSE FOR GP04 -BEING 2ND VERSION

第二版,增加了一些比較漂亮的夜晚的鏡頭
主要還是想表現生活節奏過快。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End Credit Timelapse

会放在片尾出字幕时用的timelapse
希望用真实的社会场景同电影正片的虚幻做一个对比
但又用不自然的,加快速度的效果来比如节奏过快的失常。

音乐只是reference 选用了:

20 Preludio in Sol# m Op. 32 n. 12,Rachmaninoff
from Rachmaninoff plays Rachmaninoff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GP04 序場 分析


序場:
時間:清晨。地點:斷橋上(舊啓德機場立交橋)
序場所要表現的,是男主角——男人在現實中的生產狀態。劇本中的男人,事業應當是成功的,但內心卻遭遇困境。片中他獨自駕車來到一條斷橋的盡頭。選擇斷橋主要是爲來表現男人的精神上的狀態,因此場景最好是一個空曠但又俬密的空間,斷橋的寓意自然是前無路行,斷橋外的一片荒野傳達的氣氛也很適合男人的狀態。
而鏡頭上,我們應該要儘力避免從正面拍攝男主角的臉,一方面這是導演的要求(他想要一開始保持一點神秘感),另一方面,我覺得攝影機始終在男人的身後,代表着觀衆的位置其實是處在一個與男人類似的位置。

拍攝地的方位如下:
在我們預計的拍攝時間裏(清晨),我們一直會處在逆光下拍攝,我認爲這個是符合我們想要的視覺效果的。

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