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GP04 古堡內

場次:古堡

時間:白天。地點:沙田頭村村屋

前期準備:
這一場主要是美術的功勞,可以看到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雖然有人批評這樣的美術細節太實,但我認為這樣的批評也是片面的。雖然我們整體風格是趨向虛,但這一場對男人來說,卻是對實在的過去的回憶。

現場拍攝:
現場拍攝沒有太大困難。唯一要小心的就是地處危樓。雖然現場墻的顏色太綠,使得整個環境太過綠,像STUDIO佈景,不過通過後期調色,這些問題并不難解決。

後期:
除了考慮劇情,我也希望充分利用美術的優勢,所以在這場戲得處理上,除了昏黃的顏色,還加強了朦朧的效果,是一種比較接近台、日風格的視覺效果。最後出來的效果,我覺得達到了8成-9成。

GP04 鶴咀古堡

場次:古堡
時間:白天/黃昏,地點:鶴咀廢棄炮臺

前期準備:
因為比較充足的看景準備工作,所以鶴咀的安排是相當準確的。
http://wheredoestheoceango.blogspot.com/2010/12/gp04-location-scouting.html
從這一天我學的,正如一些攝影師所說,日外景拍攝,“it's all about schedule.”,準確的時間安排可以獲得最好的光線效果。
唯一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就是,我們決定取消原本計劃用7D拍攝的一些鏡頭,全部用50D菲林拍攝,這雖然有些冒險,但得益于導演準確的分鏡和排戲,使得我們能用1roll 菲林拍完全日,備用的7D雖然也有補拍一些畫面,但最終也不需要用上。

現場拍攝:
基本上我都堅守自己安排的時間順序去拍攝。比如我堅持少年走出來的鏡頭一定要等到4點后才拍攝,這個時候的陽光剛好會在建築物上投下陰影,一方面,通過古堡陰影,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攝影機所處的位置是處在男人POV的位置,另一方面少年也是從陰影中走向光亮的環境。而4點這個時間,也剛好是影子得角度剛好可以遮擋到我攝影機的影子的時間。

這主要要感謝老師們得教導,日外景的看景,確實是需要花一天時間去看光的。

後期:
男人少年時代,我原本只是想增加飽和度和反差,顏色上突出黃昏的感覺就好。不過出來的效果似乎和他進古堡前得分別不大,也不能體現他此時心情和之前幾場戲時所應有的較大反差,於是便下重手加了柔光並且讓高光的地方blur得比較明顯,反差也推得較大。最後出來的效果確實不同,但其實卻有點破壞了原本50D菲林的質感,畫面處理過的痕跡看上去有點太重了,有一點像CG的感覺。

GP04 從那裡回來的人 分析

場次:從那裡回來的人

時間:白天,地點:塔門

前期準備:
這是除電梯之外的又一個大場面,需要大量的臨時原因,如果照導演原本的想法,應該有百人站隊。我們為此還考慮并測試了綠幕扣像來做電腦特技。不過在超過5次的看景過程后,我們最後選定了一個比較特別的位置,利用這個位置的坡度,我們用不多的人數,還是作出了比較接近想像的效果。

現場拍攝:
相比同一天拍攝的少女,這場戲并沒有遇到太多的困難。要感謝製片組的同仁幫我們維持現場次序和霸佔拍攝地……也要感謝化妝和大量同學臨演。
為了突出人和環境的對比,我們大量使用廣角鏡頭。我覺得這場戲中的多數鏡頭還是很好的實現了我們原本計劃的方向。5.7mm的使用也彌補了我沒有機會使用35米釐菲林鏡頭的廣角的遺憾。
5.7mm拍攝的畫面
不過比較可惜,因為我們使用了比較高的角度拍攝(為了儘量看到多人,主要也是為了讓海和地面占主要畫面),沒能充分利用廣角的變形震撼。

後期調色:
這場戲得調色也比較輕鬆,主要是介於前一場少女和后一場的鶴咀古堡之間,是在綠黃和黃色間一股顏色上的過度,但可惜的是,在學校投影放出來的效果,黃色的飽和度似乎高了一點。

GP04 少女的夢

場次:少女的夢
時間:白天,地點:塔門海邊

前期準備:
這場戲得前期準備也并不充分。預想的拍攝計劃非常清晰,就是一個緩慢的軌道長鏡頭把對話從背後拍完。為了找到一個海邊山頭(但是沙灘這種又不行),風景合適(遠處不會有海島或漁船),有可以鋪軌的地形,這樣一個地方,大家都花了很大時間和腦筋,最後為了方便另一場戲得拍攝,我們最終都還是選擇了在塔門拍攝。
而且原本也計劃要排戲,尤其是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試一下軌道的速度,在這麼長的對話過程中,到底需要多慢的速度,多少條軌道,才可以做到導演想要的節奏?但因為演員的時間問題,卻始終沒難安排到排戲,最後甚至在拍攝當天把女演員都換掉了……

現場拍攝:
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是在那個軌道鏡頭上,因為地形原因(坡度較大且左右傾斜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鋪設足夠長的軌道(看景時導演希望有超過25尺),最終只有鋪3條軌道,然後再用zoom in來達到導演希望的景別。一開始甚至有考慮track back zoom out……
最終的效果很明顯見得到了。并不能讓人滿意。
毫無疑問,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大的責任在我身上,無論是作為攝影指導或是攝影師operator,我連續得犯下判斷錯誤,才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
首先,我本人的技術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我本人做不到在塔門風大的海邊做一個完全順滑的軌道鏡頭(多想大家的努力,最終效果也不至於無法接受),也無法做到一個40秒長的,焦段變化由11-35的zoom in運動。可能是因為我在其他片子里作為AC完成了一些攝影師做不到的zoom out運動,使得自己以為自己在這種環境下可以完成一個這樣長時間的緩慢zoom in,但最終卻證實,效果很差。
技術問題在其次,我的判斷也有問題,如果明知道自己完成不了這個zoom in,我也沒有要求花幾百元去租一個變焦馬達,也沒有為了增加軌道的穩定性,使用o'connor雲臺。而更重要的是,我沒有聽取同學、老師、甚至是沙龍技術人員的建議(他們都認為這個軌道鏡頭以這樣的器材做不到),堅持要棄用這個運動鏡頭,也沒有想辦法最終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由我自己承擔。
而最後,作為攝影指導,說到底,這場戲得這個鏡頭到底有沒有運動的必要?我現在與導演則有著不同的看法,拍攝期間我只是從技術上考慮,覺得難以做到,而沒有從劇本上出發去說服導演。當然導演的風格和要求,是堅持希望動起來,也因為在之前的拍攝,太多的固定鏡頭他覺得畫面不夠有趣(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意見“不夠怪”的原因?)
但仔細反思這場戲,重點到底是什麽?表面上時男人對少女的回憶,是關於愛情。但另一方面,從對白來看,導演所想講的另一個方面其實也是在說時間。是愛情和時間的關係,是時間對愛情的意義,是時間對人的意義。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選擇,而不是說,要紀念一個男人過去的女友。
所以我現在認為,這個鏡頭根本就沒必要動。畫面右方的時鐘人,根本就沒有避開的必要。

如果沒有多此一舉的移動,我相信這場戲所包含的意象反而會更明確一些。如果不移動,軌道不會側向前進,也就不會有破壞氣氛的雜草在畫面左邊出現……甚或,如果沒有軌道,我們在畫面擺位時也就可以有更多選擇,而不會被迫在這個地方,左移一寸或右移半步都不行。

再回想一開始我對這場戲畫面的想法,也根本就是走了錯誤的方向。我原本希望合適的拍攝天氣是陽光普照,畫面“清亮柔和”的日式風格,說明我當時也沒有捕捉到這場戲得真正重點。

不過,反倒是天氣歪打正著,拍攝時的陰天,倒是為我們在後期調色時找到正確方向埋下了伏筆。


後期:

這場戲,原本打算使用帶有一點懷舊的色彩(我提供了3種不同的黃色效果給導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但最後我們卻在DM巧合的找到了現在的最終效果,我們在過片時偶然發現了過片時的畫面效果,幾位組員一致認同那種顏色就是這場戲想要的顏色效果,顏色是深青色加一點點黃,但是整體上的顏色是不明亮,有點臟(也就是暗位欠曝),畫面上有種蒙上一層薄膜的感覺,然後再把高光的部份加入柔光效果,使得畫面整體沉鬱的同時又有層次,壓抑的同時又有點少女的朦朧。

GP04 荒村尋父 分析

場次:尋找父親的夢
時間:陰天白晝,地點:沙羅洞村

前期準備:
首先要感謝的是製片人找到一個這麼好的景。在氣氛的營造上,我們基本不需要花任何功夫,直接拍現成的拍下來就好。雖然,這一個景和我們原本計劃所想要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開始我們打算這一場用5D MARK II拍攝,拍攝類似之前測試用的should rig營造一種男人在村落里迷失,尋找的感覺。
不過,如之前提到的,其實導演并不是太喜歡比較怪異的畫面風格,再加上最後的景并不是有很多岔路分支,而是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所以我們最後還是使用了固定鏡頭來拍攝。(當然,導演喜歡的應該是更多複雜移動的鏡頭)。
而對這場戲氣氛的想法,在看到景之外我也重新做了打算。這個破舊的,只有一個老人常駐的荒村,對應這場尋父的故事,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氣氛營造效果,所以我只是順著這個方向去拍而已。
我也很高興自己可以放棄對一些特別效果的堅持,順應劇本很環境去拍攝這場戲。

現場拍攝:

因為天氣是理想的陰天,現場在拍攝上并沒有遇到太大問題。而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在這場戲開拍之前,我就和導演討論關於影片風格的問題,比如wide shot還不夠wide,不夠最後嘗試的結果就是想景別再大但卻沒辦法再大。比如這個山村雖然只有一個人居住,但在拍攝當天的星期天,卻有大量行山的人路過這個村莊,給我們帶來一些影響,這是拍攝前沒有預計到的。
此外最大的問題就是本人的技術不夠好,沒有把導演設計的一些運動做到很完美。

後期:
這場戲得後期也很順利,基本上我試驗的效果和最終成品差別不大。


色彩偏綠偏冷,有些懷舊,但并不是溫暖的,而是死寂的。人物臉部的膚色也希望儘量死灰一點,不知道為何在DM,反而沒有做到我試片中的膚色效果。

總的來說,這場戲雖然和一開始presentation時的方向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與我們看到景后重新建立的方向來看,我認為做到了8成甚至9成。

GP04 菜園村廢墟的夢

場次:廢墟
時間:白天,地點:橫台山菜園村

前期:
相對DAY 1在灣仔APA準備充分的拍攝,DAY2在菜園村的拍攝就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並不是說這一場戲大家在拍攝前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準備的效果的完成度不高,或不清楚最終成品效果就拍攝,這類似明知羊不受控制,但仍抱著僥倖心理去拍一樣,可以說是迎難而上,也可以說是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在這裡陳述原本想拍的效果已經意義不大,因為這一場戲和預想的可能只有30%的完成度。唯一可取的地方,得益于景本身(廢墟)和動作本身(鏟)都足夠清晰得傳達了這場戲最根本的意象。
選擇菜園村這個景有比較複雜的原因,選定之後我們也前後去看了3次景,並且有代美術和相機去測試,也有帶回來給後期的同學實驗,但其實一直沒有成功達到目標,但最後仍朝個沒有達成到的目標去拍。其實也許我們也許應該在此路不通的情況下,換一條路試一下,最終重要的不應該是形式,而應該是目標。

現場拍攝:
現場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菜園村在那段時間確實是每天不同樣……有部份鏡頭也必須要根據現場最新情況重新設計。但因為拍攝地點環境的限制和對拍攝成本的考慮,我們只選擇了極簡單的設備。鏡頭設計上也只是簡單的分鏡,所以問題不大。
最麻煩的是畫面里的信息太過雜亂,并不是說有錯誤的信息,環境本身和道具都很清楚的符合廢墟和廢棄物這個概念,但是太多太亂以致破壞了整體氣氛。除了我們在前期準備時對美術準備情況瞭解得不充分之外,我在現場重新控制和整理的能力也不足,所以沒辦法更正問題。
但這一場戲也提醒了我們,Wide shot甚至Landscape shot,要做到這樣的畫面不難,但難得是要清理畫面中的無用和干擾信息。
此外,當天的拍攝進度也不理想,因為原本設計的鏡頭并不多也比較簡單,只有十多個,而且我們不需要打燈,我們只是順著太陽的移動去設計拍攝次序。但很可惜,第一個人數眾多的大遠景鏡頭,足足排了3個小時才拍,使得後面的拍攝時間極為緊湊。
攝影方面遇到的情況,則是對F900R在烈日當空下的表現力估計不足,根據之前老師的建議,我儘量用較大的光圈去拍攝,使用大量ND,全日光圈在2.8-5.6之間。另外我自己還增加了一快SKY 1A去減少紫外線對偏色的影響。
而且有因為我們在Wide shot時選擇順光拍攝,拍出來的藍天效果倒是十分不錯。但整體上的感覺,因為太清,有一種“膠”的感覺。這也許適合一些寫實的電影,但并不適合這條片。

後期:
如前所述,這場戲拍得很不好,整體上的氣氛也有前後有出入。所以剪輯師和我都曾提出過想放棄這場戲。
不過最後保留下來的好處則是,我能夠在這條本身就可以進行很多調色實驗的電影裏面,對這一場戲進行更實驗的調整。甚至有其中一個調色選擇是這樣的: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0150204248457236

這一場的在片中的位置處於中間一個轉折點,前面是由現實出發的遊走,後面是由回憶出發的遊走,而這一場則是在說,人們如何捨弃自己。所以,這一場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夢中夢,象徵中的象徵。在這樣的理解下,我認為可以將它的調色氣氛做得再誇張一點。
同時又因為這場戲我們拍得不好,畫面中保留了許多無用信息,所以在調色上我也希望儘量減少這些信息的影響。
不過為了選擇到一種適合氣氛又比較特別的顏色,我們還是花了一番功夫,最後是從AGFA久款電影菲林上找到靈感,除了顏色接近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把反差推大的同時,將暗位的顏色加大量青藍色,使得畫面的整體氣氛似乎處在一種靛青色的薄霧中。

GP04 老人與羊 分析

場次:老人與羊
時間:白天。地點:摩星嶺配水庫頂上

前期準備:
這個景也是開拍前幾天才定下來,因為原本選定了菜園村的一塊空地,但拍完DAY 2之後菜園村就已經不可以再拍攝了……不過這個景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空曠,也荒野的感覺。
這個景原本的鏡頭設計很簡單,鏡頭主要是兩個固定機位的遠景鏡頭。分別交代老人所處的環境和門就可以了。

實際拍攝:
實際拍攝的困難就是,原本設計的固定長鏡頭,其實完全做不到,因為羊始終也不聽話,做不到“從畫外入畫,被男人牽著走到老人身邊,自己走進籠子里”這一系列動作,不要說一次做完,就連分解動作都沒有辦法完成。當然,這個困難是一早就可以預計得到的……
所以我們最後選擇了用action-reaction的方法重新分鏡頭,避開羊做不到的連續動作。但是最後出來的效果,很明顯更我們一開始想要表達的情緒相去甚遠。
另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天氣,我們原本希望是陰天。因為這樣就不用擔心因為在羊身上耗費時間而令到光線不連戲。但那天卻是豔陽普照。再加上現場時間緊迫,我們又重新分鏡頭,使得最後拍出來的鏡頭在光線連戲上有不小問題。給後期增加了不必要的難度。
另外要特別感謝美術,他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幫助我們完成一個landscape shot的美術設計。

後期:
我們原本想做到的效果是類似沖洗時保留紅色而對其他顏色去色的效果,既是在前一場男人與羊在城市里穿行時所採取的仿Bleach By Pass效果的延續和發展。但是因為我們在拍攝時不了結後期的具體操作,使得timer在幫我調色時,沒有辦法做到只保留紅色,而將其它顏色去色。但最後的效果是,為了保留紅色的鮮豔,而不得不適當調高飽和度。雖然Timer幫助我找到了一個環境去色和紅色保留之間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但始終也因為我在拍攝時對美術顏色上的控制不到位而使得效果不夠理想
後期調色的方向和原本期望的效果: